企業置存現金的原因,主要是滿足交易性需要、預防性需要和投機性需要。企業現金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在資產的流動性和盈利能力之間作出抉擇,以獲取最大的長期利潤。
交易性需要是指滿足日常業務的現金支付需要。企業經常得到收入,也經常發生支出,兩者不可能同步同量。收入多于支出,形成現金置存;收入少于支出,需要借入現金。企業必須維持適當的現金余額,才能使業務活動正常地進行下去。
預防性需要是指置存現金以防發生意外的支付。企業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開支,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越大,預防性現金的數額也就應越大;反之,企業現金流量的可預測性強,預防性現金數額則可小些。此外,預防性現金數額還與企業的借款能力有關,如果企業能夠很容易地隨時借到短期資金,也可以減少預防性現金的數額;若非如此,則應擴大預防性現金額。
投機性需要是指置存現金用于不尋常的購買機會,比如遇有廉價原材料或其他資產供應的機會,便可用手頭現金大量購入;再如在適當時機購入價格有利的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等等。當然,除了金融和投資公司外,一般地講,其他企業專為投機性需要而特殊置存現金的不多,遇到不尋常的購買機會,也常設法臨時籌集資金。但擁有相當數額的現金,確實為突然的大批采購提供了方便。
企業缺乏必要的現金,將不能應付業務開支,使企業蒙受損失。企業由此而造成的損失,稱之為短缺現金成本。短缺現金成本不考慮企業其他資產的變現能力,僅就不能以充足的現金支付購買費用而言,內容上大致包括:喪失購買機會(甚至會因缺乏現金不能及時購買原材料,而使生產中斷造成停工損失)、造成信用損失和得不到折扣好處。其中失去信用而造成的損失難以準確計量,但其影響往往很大,甚至導致供貨方拒絕或拖延供貨,債權人要求清算等。但是,如果企業置存過量的現金,又會因這些資金不能投入周轉無法取得盈利而遭受另一些損失。此外,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流動性強的資產,其收益性較低,這意味著企業應盡可能少地置存現金,即使不將其投入本企業的經營周轉,也應盡可能多地投資于能產生高收益的其他資產,避免資金閑置或用于低收益資產而帶來的損失。這樣,企業便面臨現金不足和現金過量兩方面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