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現金流量概念的提出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定義和計算公式,那么自由現金流量與會計現金流量的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那么企業的價值的大小是由自由現金流量還是會計現金流量來衡量呢?二者中哪一個更能合理地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從目前企業對外的財務報表中,現金流量表作為主表部分提供給信息的需要者,而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是多少就不能提供了。因此,本文通過對自由現金流量與會計現金流量含義和計算公式的比較,可以得出自由現金流量作為財務管理上的指標比會計現金流量具有無法比擬的強大功能和作用。
自由現金流量與會計現金流量的含義比較
自由現金流量是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公司財務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國的石油行業從60年代的繁榮到80年代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會帶來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并給企業帶來代理成本。石油行業的這次失敗被認為是研究企業代理成本、研究內部現金運用低效率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1986年哈佛大學詹森(Jensen)提出了自由現金流量假說(FreeCashFlowHypothesis):自由現金流量指滿足所有具有正的凈現值的投資項目所需資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現金流量,這些投資項目的凈現值按相關資本成本貼現計算出來。詹森所定義的自由現金流量概念不像其他偏重于會計現金流量的概念,會計上現金流量概念大多過于注重概念的內涵,而詹森則更多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察現金流量,他看中的是自由現金流量概念的外延。所謂外延指的是,詹森所重視的不是何為自由現金流量,他關心的是如何支配自由現金流量。
詹森提出自由現金流量假說后,許多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研究,如:“自由現金流量等于公司的稅后營業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業流動資金,物業、廠房月設備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或者利息。……實際上,自由現金流量也等于向所有資本供應者支付或者收取的現金流量總額(利息、股息、新的借款、償還債務等)”(湯姆·科普蘭,蒂姆·科勒,1998)。“這是經過從預計受益減去預期經營成本和為了提高現金流而花的費用之后剩下的現金流。換個角度說,自由現金流量就是為所有經內部收益折現后有凈現值的項目支付后剩下的現金流。”(詹姆斯·范霍恩,1998):“自由現金流量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嚴格地講,它是指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除了在庫存,廠房,設備,長期股權等類似資產所需投入外,企業能夠擁有的額外現金流量。(肯尼斯·漢克爾,尤西·李凡特,2001)……。但一般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自由現金流量最基本的定義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減去維持公司現有生產能力所需的資本支出額后,企業能夠產生的額外現金流量。如果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擁有正的額外現金流量,就可以把它自由地提供給公司的所有資本供應者(包括債權人和股東),或者將這些現金流量留在企業中產生更多的自由現金流量,這也就是所謂”自由“的真正含義。
會計現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時期內企業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數量,反映現金的來源和使用情況,強調的是現金流動。如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出售固定資產、向銀行借款等取得現金,形成企業的現金流入;購買原材料、接受勞務、購建固定資產、對外投資、償還債務等而支付現金,形成企業的現金流出。
對企業各項經營業務產生或運用的現金流量進行分類,通常按照企業經營業務發生的性質將企業一定期間內產生的現金流量歸為三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從二者的含義中可以看到,會計現金流量信息能夠表明企業經營狀況是否良好,資金是否緊缺,企業償付能力大小,從而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而自由現金流量表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在扣除了計劃中維持企業經營、分發股利、資本擴張后剩余的可動用部分,也就是相當于計算機內存中的未占用空間,它充分考慮到企業的持續經營或必要的投資增長對現金流量的要求,作為一種現金“剩余”,自由現金流量是公司對債權人實施還本付息和向股東分配現金股利的財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