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釋
外匯是國際匯兌的簡稱,通常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可用于國際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外匯具有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的含義。其動念含義是指人們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靜態含義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用于對外支付的金融資產。本書所討論的外匯指靜態的外匯。
二、業務要點
1.靜態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
(1)外圍貨幣,包括紙幣、鑄幣;
(2)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3)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
(4)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
(5)其他外匯資產。
2.外匯的分類及特點
外匯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外匯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外匯必須以外國貨幣來表示。
(2)外匯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注意:以不可兌換的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不能作為外匯)。
(3)在國外必須能得到償付。
三、應用實務
1.外匯匯率
匯率也稱為“外匯行市或匯價”,是指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于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2.匯率種類
匯率的種類如下表所示。
目前,國內各銀行均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來確定匯率,通常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標價方式。
(1)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稱價格標價法,是以本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外圍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表示為1個單位或1OO個單位的外幣能夠折合多少本國貨幣,如1美元=6. 40元人民幣。由此可見,本國貨幣越“值錢”,單位外幣所能換到的本國貨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反之,本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外幣能換到的本國貨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
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例關系:本幣升值,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匯率上升。大多數困家都采取直接標價法。市場上大多數的匯率也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如美元兌日元、美元兌人民幣等。
(2)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數量標價法,是以外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表示為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能夠折合多少外國貨幣。本國貨幣越“值錢”,單位本幣所能換到的外圍貨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反之,本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本幣能換到的外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
在間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正比例關系:本幣升值,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匯率下降。英聯邦國家多用間接標價法,如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市場上采取間接標價法的匯率主要有英鎊兌美元、澳元兌美元等。
4.影響匯率的因素
(1)通貨膨脹:當通貨膨脹率高時,貨幣匯率低。
(2)國際收支:當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時,貨幣匯率上升;若為逆差,則匯率下降。
(3)經濟增長率:當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時,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4)利率:當一國利率提高時,匯率將升高。
(5)外匯儲備:當一國的外匯儲備高時,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6)財政赤字:當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時,其貨幣匯率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