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主研發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打破了國外防火涂料商對國內的技術約束。”談到公司發展成績,廣西永安華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忠濤說道。
短短5年,這家企業便完成從普通民企到“瞪羚企業”的華麗轉身,在新型功能性涂料領域取得矚目成就。“除了公司自身創新求變的努力外,離不開稅惠政策的支持。”宋忠濤坦言,2023年至今,僅僅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就減免了340多萬元,為公司技術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樣在稅惠政策助力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還有貴港市嘉龍海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該公司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近900萬元,為其光伏逆變器項目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企業創新求變的道路上,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樣重要。”在公司財務負責人黃儉看來,正是在稅收大數據加持下,貴港市港南區稅務局幫助企業搜集上下游產業資訊,企業成功匹配到合適的供應商,最終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進一步開拓了市場。
創新激發活力,求變鑄就未來。近年來,在稅惠政策扶持下,廣西本土企業負擔持續減輕,創新活力激發,一項項技術研發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擴張市場版圖注入動能。
在南寧市江南工業園區內,廣西家友電纜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開足馬力運轉,加緊趕制新訂單。作為一家高新技術電線電纜企業,其產品已暢銷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江南區稅務局為我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稅費政策清單,近兩年,公司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相關稅收優惠312萬元,持續的研發投入讓我們在電線電纜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該企業正在創新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已獲認定為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
在科創“春風細雨”的潤澤下,傳統產業逐漸煥發新活力。
位于梧州市蒙山縣的廣西華虹絲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有名的“桂字號”絲綢企業,在稅惠政策激勵下,公司制作工藝不斷升級,生絲質量顯著提升,產品暢銷國內外,“新絲路”越織越廣。旗下子公司憑借“240素縐緞織造方法”專利技術,成功開發新型真絲寬幅家紡面料,殺入高端市場。
“去年集團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06萬元,推動技術優化與擴產增效,華虹絲綢煉白印染項目正式落地,填補了廣西繭絲綢煉染生產空白。”公司負責人周鴻飛說。
柳州市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日化企業。近3年來,該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合計約2260萬元,為產品研發升級注入資金,科技成果轉化周期縮短30%。“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讓我們更有信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日化品牌。”公司財務總監表示。
一組組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更是科技企業破繭成蝶的成長密碼。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廣西稅務部門正通過精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