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為破解一些地區項目實施短平快,貧困人口脫貧后又快速返貧的難題,稅務部門充分發揮駐村幫扶工作組的作用,協調各方資源,并通過稅收大數據、“銀稅互動”等形式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扶持涉農產業發展壯大,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脫貧增收。
“小刺梨”變成“帶刺的財富”
去年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將刺梨產業作為貴州省農村產業種植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在畢節,刺梨依托“維C之王”“天然保健珍果”等產業品牌優勢,加之各類型優惠政策扶持,刺梨產業日趨完善,逐步形成從種植、收購、加工到銷售的一條完整產業鏈,成為了百姓脫貧致富的“開心果”。
畢節黔刺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七星關區八寨鎮建成刺梨種植示范基地近600畝,平均每畝年產量達500公斤,預計每年總產量可達300噸,年收入可達90余萬元。該公司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積極引導當地80余戶農戶進入產業鏈條,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該公司負責人岳曾建介紹道:“現在刺梨在貴州就是‘帶刺的財富’,但在公司發展之初,我們既擔心生產研發技術落后,也怕打不開市場,不能很好為地方帶來收益。好在從公司注冊開始,稅務部門就及時跟進,主動上門宣傳輔導自產自銷農產品免稅優惠政策,為我們開展精準的稅費優惠政策輔導。2019年,公司實現銷售刺梨收入20余萬元,自產自銷農產品免稅優惠政策為我們免了一大筆的稅款,稅務的隱形助力為我們的發展注入了‘穩定劑’”。
七星關區大力發展刺梨產業的信心和底氣,不僅源自手中的特色產品,也源自稅收政策的加持和鼓勵。在企業的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稅費優惠政策的疊加扶持,給了企業創新發展和大膽升級的勇氣,為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貴州欣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刺梨深加工、研發、儲存及銷售于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公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盡管該公司生產經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該公司還是積極向湖北武漢、鄂州、貴陽、遵義、畢節等地的定點醫院、疾控中心、政府執勤人員捐贈了價值260余萬元的刺梨口服液、刺梨果汁,用于增強工作人員免疫力,共抗疫情。
“稅務部門貼心地為我們送來最新的優惠政策,一系列的稅收減負,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年初我們享受了無償捐贈應對疫情的貨物免征增值稅、消費稅等相關政策,就減免了30余萬元的稅款。下一步我們還可以申請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預計能減免稅款9萬元左右,一筆筆實實在在的稅款減免,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國家的關懷,心里暖洋洋的,同時也提振了我公司積極應對疫情、保經營、穩發展必勝的信心。”貴州欣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法人薛浩巖說道。
金銀花里摘“金銀”
“金花間銀蕊,翠蔓自成笑。炎炎烈日下,朵朵用手摘。”炎炎夏日,在甘肅定西市通渭縣,到處都是農民采摘金銀花忙碌的身影。
金銀花當年栽植即可見效,次年畝均產值達到3000元以上,第三年進入盛花期,畝均產值可達8000元以上。從第四年起畝均產值可達1萬元,可連續穩定增收20年,是名副其實的“黃金”產業。
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攻堅時期,在甘肅,國家稅務總局通渭縣稅務局優化整合稅收支持脫貧攻堅的辦稅便利化措施,在大數據服務產業扶貧上用心、用力,綜合運用稅費政策扶持金銀花產業發展壯大,帶動貧困群眾不出鄉實現就業創業、脫貧增收。
圖為通渭稅務干部查看金銀花苗的種植情況。
“我們現有育苗大棚80間,承包土地2000畝,烘干車間12間,可吸納就業人數1萬余人。同時,我們在周邊11個鄉鎮建立種苗繁育繁植配套設施,實行本土化育苗,既解決本地種植適應性的問題,又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帶動了當地貧困戶的脫貧增收。”通渭縣清涼沅金銀花產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馬女士介紹說,“受益于涉農利率優惠政策,極大地解決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難題,我們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近年來,通渭稅務全面落實涉農稅費優惠政策,全面延長優惠“不來即享”,在政策宣傳入戶上及時,在稅費優惠延續上精準,在“非接觸式”辦稅服務上優化,確保了涉農企業政策享受“到位”,稅費減免“入賬”。
通渭縣清涼沅金銀花產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翟玉生介紹說:“2019年,我們接了下來減免115.37萬元的‘幸福賬單’。通過今年疫情防控政策優惠政策的落地,我們又收到了稅費減免403.74萬元的大‘紅包’。這么大的稅費減免力度,為我們迅速復工復產摁下了‘快進鍵’,我們對帶動附近鄉鎮貧困戶脫貧致富有了更多底氣和干勁。”
“小桑葚”也能掘金
“稅務部門通過‘銀稅互動’幫我們完成了50萬元融資,讓2個桑葚大棚得以順利籌建。大棚桑葚比其他桑葚能夠提前80天成熟,讓我們在開拓市場中搶得了先機。”望著一串串或黑或紅的桑葚,萊蕪桑源有品絲綢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桂紅說。萊蕪桑源有品絲綢有限公司經營絲綢制品、服裝、生態采摘、休閑觀光等多項業務。產業鏈背后,承擔著270名人口的脫貧任務。
在山東,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濟南市萊蕪區稅務局主動發揮職能,結對子、政策扶、經營幫,全心全意為當地企業謀產業、謀出路,助力產業富民、增收惠民,走出了一條以精準稅惠服務助力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圖為濟南稅務干部為當地企業出謀劃策,助力產業富民、增收惠民。
“一開始,我們栽種桑葚樹只是為了采桑葉養蠶,簡單加工一些蠶絲制品,生產工藝比較單一,利潤率也不高。”萊蕪區稅務局主動上門幫助企業謀思路、想辦法,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和研究后,摸索出一條發展種植基地觀光采摘的新路子。2019年,前來觀光采摘的人流量達到8000人次,為企業增加收入128萬元。
為助力企業輕松迎戰桑葚季,萊蕪區稅務局立足企業特點,積極落實稅收顧問制度,組建了幫扶專班,定期深入企業輔導答疑。今年1-6月份,累計為該企業落實各項減免稅20余萬元,把稅收優惠政策變成了真金白銀的“大紅包”。
圖為濟南稅務部門上門了解桑葚樹的栽種情況,為企業解答相關涉稅問題。
“在往年,我們對減免稅感覺不大。但在今年,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讓我們真正明白了稅收政策的含金量。”陳桂紅說,稅務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幫助企業算清了“減負賬”,加上扶貧資金的支持,企業經營范圍又擴大了。
“咕咕咕……”在桑園的500余畝公社里,除了郁郁蔥蔥的果樹,一群柴雞也在悠閑覓食。陳桂紅表示,散養的柴雞銷路好,價格高,生長周期200天。每只售價可達159元,比普通雞每只貴70元左右。從項目的實施到現在為企業年增收30萬元,“土雞”變“鳳凰”,也成了當地脫貧增收“法寶”。
為什么想到養殖柴雞?陳桂紅表示,萊蕪區稅務局駐村扶貧隊主動探尋柴雞養殖項目,通過與多部門聯合,協助購進2000只優質柴雞苗用于散養。同時,還幫助企業招募了志愿顧問,定期給周邊的養殖戶傳授養殖技巧、講解藥物使用方式,保證雞苗健康生長。
公司做強做優了,在桑園打工的困難群眾錢袋子也更鼓了。“在這里打工我一年能多掙16000多元,離家還近。掙的多了,感覺生活更有奔頭了。”正在公社忙碌的亓紅說道。據了解,目前公司共安置附近7個村莊、112名困難群眾就業,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