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劉興云
今年以來,山東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動挖掘增收潛力,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確保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到位,擠出更多資金更好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和民生改善。1—5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3133.9億元,占比達到76.8%,有力保障了各項民生政策落實;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全年將為山東省市場主體實現減負1700億元左右。
一、“壓”,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規模
為切實把好資金出口,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秉持以收定支、量入為出,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理念,在編制2020年預算時,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壓減力度,為保民生、補短板、擴內需騰出財力。省級財政在年初對日常公用經費、一般業務經費和發展類項目實行“3個10%”壓減政策的基礎上,對差旅費再壓減30%,對公務接待費、會議費、培訓費再壓減60%,對無法執行的因公出國(境)費全部收回。大力壓縮辦公業務用房維修改造經費,2020年只安排危房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明確需搬遷改造的項目,預算規模比2019年壓減90%,不再安排一般公務用車購置經費。2020年省級安排“三公”經費年初預算2.69億元,降幅達10.1%,實現“七連降”。對2019年審計和巡視發現“五項經費”支出存在違規問題的部門,按相關經費30%的比例核減部門2020年預算,核減幅度是上年的3倍。與此同時,各市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淄博市在年初壓減10%的基礎上,對市級公務接待費再壓減50%,出國經費、會議費、培訓費、差旅費再壓減30%,對經費類項目支出再壓減30%,壓茬暫緩執行部分專項資金;濰坊市對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等級評定為紅色或未完成清欠目標任務的地方,在2019年一般性支出壓減20%以上、“三公”經費壓減30%以上的基礎上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持續壓減;臨沂市規定各縣區2020年一般性支出要比上年壓減10%以上,并將壓減任務是否完成列入對各縣區的財政績效管理考核事項,建立獎懲考核機制。
二、“緩”,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當前,山東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最為吃勁的關鍵時期,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下行、減稅降費等多重因素,財政收支矛盾異常突出。山東各級財政面對困難主動擔當,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積極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優化支出結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后為,用“時間”換“空間”,集中力量支持做好“六穩”、落實“六保”。省級財政全面推進零基預算管理,打破“基數+增長”的預算編制方式,對存量基數全部“清零”,嚴格依據政策排項目、定資金,依據不充分以及非剛性、不急需的項目一律不予安排。對需要履行審批立項程序、實施(建設)周期長、跨年度安排的基建、研發等項目,以及預算執行慢、結轉大的項目,根據實際情況延緩分配,其中對一般性獎補資金,今年暫停分配,采取壓茬安排的方式遞延至以后年度安排,確保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在年初預算壓減的基礎上再壓減60%以上。這方面市縣財政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泰安市對基層運轉以及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脫貧攻堅、重大水利工程、消除“大班額”、公共衛生補短板等基層政府履職重點領域資金,及時全力保障,確保重大政策落實;威海市對論證不充分、進展緩慢的項目暫緩資金安排,對各類非急需實施的項目或建設補助類項目,視急迫程度和財力情況明年予以安排。
三、“收”,加大存量資金資產回收使用力度
盤活存量資金資產是開源節流、平衡預算的重要抓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統籌處理好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全面清點“家底”,精準分類施策,把“零錢”變成“整錢”,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資產配置和使用效益。省級印發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實施方案,組建省級資產運營公司,對省級閑置、對外出租的房地產、公務用車、大型設備設施三類資產進行統籌運營,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加大各類資金資產清理盤活力度,逐條逐項梳理各類預算項目,對預計年內難以支出的資金、不急需的項目資金和以前年度存量資金,能收回的堅決收回。市縣財政也積極探索,比如煙臺市組織市縣兩級對預算單位實有資金賬戶進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單位實有資金賬戶的資金來源和性質,將除代管類、往來類、經營類以外的其他資金,全部收回財政統籌使用。對預算單位基本支出結轉資金按照“沒有例外”的原則全部收回財政統籌使用,今年市本級已收回部門結余結轉資金5.9億元;德州市全面清收盤活結余結轉超過一年以上的資金,目前已清收1.1億元,進一步增強了政府調控保障能力。
四、“整”,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資金整合,變“雨露均沾”為“精準滴灌”,變“散錢”為“整錢”,著力支持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省級設立規模不少于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集中用于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重大原始創新項目、重大技術創新引導及產業化項目以及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整合設立2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增信分險專項資金”,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應急轉貸等政策組合,支持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整合設立10億元的“支持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對“十強”產業重點企業,根據貢獻情況給予分檔獎勵;整合設立5億元的“居民消費獎勵資金”,支持擴大零售、餐飲、文旅、健身、家政等疫情影響較大行業消費,重點向特殊困難群體傾斜。各市縣財政也積極探索,通過統籌整合各類資金,增加收入、彌補缺口。如日照市統籌做好上級轉移支付與本級財力、存量資金與當年收入、政府債券資金與預算資金、資金資產與資源“四個結合”,防止資源浪費,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聊城市今年將市屬競爭性企業稅后利潤上繳比例提高到30%,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提高到35%以上,預計調入6628萬元。
五、“控”,加強財政資金的管控
讓財政資金始終處于“探照燈”和“高壓槍”下,確保預算安排科學精準,防止“任性用錢”。省級實施支出預算“紅黃綠”預警管控。對禁止安排的一般公務用車購置、辦公用房維修改造等支出實行“紅色禁行”控制,堅決不予安排;對調整、壓減的支出實行“黃色預警”管理,根據優化調整后的規模重新研究意見,分批分配下達;對重點保障的支出實行“綠色通道”暢行,全力籌措資金予以保障。同時,建立健全績效管理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掛鉤機制,2019年省級預算對績效評價結果未達到優良等次的項目統一壓減10%,今年又將績效評價結果為優良等次以下的項目,在統一壓減的基礎上再壓減10%。市縣財政也積極探索,比如威海市建立績效評價結果通報機制,對低效無效資金一律削減,確保把有限的錢都用在“刀刃”上。截至目前,根據事前績效評估結果,對19個項目不予支持,涉及資金1.4億元;根據事后績效評價結果,調整專項資金政策8個,壓減預算資金4300萬元。濱州市對市直89個預算單位和94個決算單位進行了預決算檢查,對內容完整性、細化程度、及時性、公開方式等4大類問題進行了全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