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張曉翀)訊,2021年兩會召開在即,市場對今年財政政策頗為關注。分析人士指出,今年財政政策將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和可持續性,預計財政預算赤字率將在3.2%-3.3%,地方專項債規模亦將下調至3.5萬億元左右,抗疫特別國債將不再發行。
分析人士稱,今年財政政策將逐步回歸常態化,但財政收支矛盾仍存,緊平衡格局料延續,財政面臨多重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財政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的總基調是“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因此既要保持適度支出力度,又要統籌收入、優化支出、強化績效。
1月底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可持續”主要從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著眼,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保持政府總體杠桿率基本穩定,為今后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
劉昆還指出,要合理確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大預算統籌力度,大力盤活存量資金,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支持地方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對于赤字率的具體數值,多數分析人士判斷在3.2%-3.3%左右。招商證券宏觀團隊預計,今年財政預算赤字率將在3.3%。中信證券政策研究組預測,今年赤字率約為3.2%-3.3%。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恒對財聯社表示,2020年政府負債率上升7.5個百分點至45.8%。雖風險總體仍可控,但赤字大幅擴張不能是常態,今年赤字率應適當下調。
他并指出,如無突發風險導致經濟不及預期,預計今年財政收入增速為9-10%。支出方面,繼續壓減一般性支出空間并不大,債務付息支出將突破1萬億;結轉結余的部分資金將繼續用于重大項目和工程。
此外今年經濟持續恢復,穩增長壓力下降,客觀上不需要大量專項債投資來拉動經濟,且目前專項債余額已超一般債,風險有所增加;專項債項目收益也在遞減,需要考慮到未來的償還能力。
因此市場普遍預期,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大概率低于去年3.75萬億的水平,或將下調至3.5萬億元左右。
不過考慮到政府整體杠桿率較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仍不容忽視,預計進一步降低債務利息負擔將成為趨勢,除了繼續用地方債替代隱性債務外,繼續大規模減稅降費的可能性不大。
劉昆表示,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主要從優化結構和加強管理著眼,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要大幅度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和公用經費,并對一些重點項目和政策性補貼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進行壓減。地方財政也要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
在今年財政資金投向上,劉昆透露,債券資金主要用于國家重點領域項目,優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續融資,重點用于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進“兩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設。此外要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并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大力推動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