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受邀參加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第7期“普惠大視界”。程瑞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小微信貸市場結構不均衡,頭部小微供給過度和長尾小微供給不足兩大問題并存。如果行業重視小微信貸的適當性問題,銀行與非銀各類機構合作參與,為不同層次的小微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市場一定能夠動態解決不均衡的矛盾。
行業共建小微信貸合理邊界 解決市場結構性問題
當前小微信貸總量層面的“融資難”已得到初步解決,程瑞認為,結構化、細分化的局部矛盾突出。一方面,以小微占比達80%的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長尾小微,其信貸覆蓋度僅為1/5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傳統銀行面臨普惠小微貸款增速考核要求,受經營慣性以及風控制約,不斷加大對優質小微的信貸投放,導致局部供給過度。
在勤勞肯干的前提下,“人人可貸”當然是好的,但不同的小微還需匹配不同的服務。金融機構因材“授信”,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無疑有助于解決兩大結構性問題。程瑞認為,如果重視小微信貸的適當性問題,市場長期內能夠動態地解決小微信貸領域的結構性不均衡。
宏觀政策層面,在解決小微信貸領域的結構性不均衡的過程中,政策端需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市場劃定邊界,即明確界定不能逾越的底線,二是保證市場的公平性,即確保各類需求都可以公平地被差異化的主體、用差異化的方式來滿足。
中觀行業層面,有能力的大型銀行與中小型銀行要明確自身的定位,積極發揮自身擁有的優勢,避開短板。有能力的大行加快金融科技發展,開發全周期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中小銀行則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引入小微風險識別能力較強的第三方來彌補風險,如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其本質上解決的是資金方風險承擔能力和風險承擔意愿的不足。
微觀機構層面,資金方與優質的風險解決方案提供方、科技解決方案提供方這三類機構合作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不同類型的銀行、非銀主體,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勢互補,為不同層次的小微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最大程度上覆蓋小微企業的不同信貸需求。
從業機構應戰兩大挑戰 優化小微信貸服務
針對小微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如何落實適合的產品服務并在過程中不斷優化體驗,提質增效,依舊是銀行、非銀機構的共同升級目標。程瑞認為,從業機構要面對扎實的內功、開放的心態這兩大挑戰,優化小微信貸服務。
一是錘煉內功,即機構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設。從小微服務流程來看,首先是觸達能力,即如何找到有信貸需求的小微,可以通過線上渠道,也可以通過線下隊伍,不同方式不存在優劣之分,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套分層體系。其后是識別能力,包括識別小微的身份、風險、意愿,判斷其未來的經營狀況等。之后是風控能力、貸后管理能力和持續的客戶經營能力等。
二是開放心態,即行業層面的優勢分工協作。從小微信貸供給來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像四大行一樣具備獨立、全流程服務所有風險層次小微的能力。對于中小型銀行,需要充分開放生態系統,與非銀機構、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能力共享。
“普惠大視界”是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為普惠金融有識之士組織的線上研討活動,每期就行業熱點問題組織專家進行研討,旨在促進研究與實踐的共同提升,推動資源良性循環和行業進步,最終實現“好金融好社會”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