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風暴”拓思路 創意作品滾滾來
——中稅答疑內容中心創意分享會紀實
“這個形式的交互性很強,把握用戶的好奇心,吸引用戶去點擊,間接可以增強用戶留存率和平臺的黏性。”
“這里有一份建黨主題的30份干貨案例,可以作為國慶節稿件的參考。”
“可以說一說你分享這篇稿子的特點嗎?”
“稅務總局本周出臺了3個稅費優惠指引,涉及范圍廣、種類多、數量大,作為納稅人很難一次性消化,我們可以分門別類地進行創作,便于進行碎片化學習……”
每周四下午,是北京中稅答疑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稅答疑)內容中心的發散思維分享時間,內容中心各小組成員通過多個案例,按順序將自己收集到的創意素材統一發到群內,與大家共同分享,一起討論。
思維碰撞:提升創意層次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媒體稿件集中分享到創意群,內容中心成員們前往會議室,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
“圖文里附帶互動小游戲,點擊跑步、長按舉重、點按跳水,奧運會激發了全民健身,咱們涉稅稿件也可以這么玩兒!”編輯人員岳玥對自己分享的稿件做出理解和分析。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稅費優惠逐項列出,然后再對應地配上圖片,以系列漫畫的形式展現,效果應該更好一些。”編輯人員郝俞捷緊接著談了自己的想法。
“近期我瀏覽了一些非官方的公眾號,發現很多平臺的創意水平遠超我們的想像,不論是語言風格還是展現方式,不論是粉絲互動還是一個小小的推薦閱讀,都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所以我覺得官方稅務新媒體也不要太制式……”
總編室負責人馬丹總結到,中稅答疑作為稅務局微信公眾號的運維方,做的是內容服務,首先要有內容,但光有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把內容展示出來,讓作品得到納稅人的認可,讓這些內容走進納稅人的心里去,這絕不是簡單的寫寫畫畫的事,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一套標準化的制作流程。
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大家的創意點越來越多,編輯人員的思維也越來越開闊,編輯人員對新媒體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不出一小時,20余個創意感十足的稿件提綱應運而生……
分析交流:推進創意落地
創新形式的分享,讓內容中心的編輯、運維人員和美工從中吸取靈感,最重要的是將各類創新形式落地,讓各類創意和想法變成一系列作品。
編輯人員趙欽露來中稅答疑內容中心工作了6年了,她談到對新媒體的獨到見解:“我們的會議除了分享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對稿件做好剖析,做出展示內容的設計和制作。是直接文字展示?還是圖片展示?還是視頻展示?這些都要恰到好處。”
“是的,不同的展示方式,收到的宣傳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能用文字展示就能辦到的,就不要刻意去做成圖片。一個漫畫能做到的,那就沒必要做成視頻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很多用戶也在后臺留言反映,推送的內容要實用,要節省納稅人的時間。我認為,這就是用戶的真實訴求,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如果舍近求遠,本來一個問答就能表達,結果我們硬是搞出一個視頻,不僅浪費了納稅人的時間,還降低了平臺的品質,所以實事求是應該作為一個基本原則。”
稿件審核專家秦文嬌老師不禁感嘆道,大家的分享內容真是太好了,不僅開闊了視野,啟發了思路,而且通過討論挖出了創意點,砍掉了不合時宜的做法,這就是編輯人員的成熟之處,這就是內容中心創作團隊的強大所在。
隨后,分享小組完善了《稿件采集分類方案》《稿件創作標準化操作流程》以及審核辦法,大家分工明確,及時把控當下納稅人的熱點、難點和痛點,通過團隊的綜合分析和對各類新媒體稿件的理解,把想法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創意作品,內容中心的“行動力”“創作力”可見一斑。
總結經驗:實現共享共贏
不知不覺,一場分享討論快要結束了。
如何把每一次的分享總結成有益的經驗?如何把成功的經驗應用到制作組、推送組、模塊組?如何實現與其他部門的共享共贏?這些都是擺在團隊面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內容中心的負責人王珍珍談到,每周一次的業務分享會議非常受用,大家要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地把研究和討論的成果轉化為業務能力、創作能力和編輯能力,不斷提升中稅答疑內容服務的專業力和影響力。
“我們不僅要在小組中進行創意分享,還要在小組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分公司之間深入開展不同形式的經驗分享,這樣才能激發起整個團隊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公司董事長唐育義如是說。
對于即將到來的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節日,為了給原創稿件留有更多的制作時間,打磨出優質的精品稿件,內容中心全體編輯人員提前進入戰位,確定主題,設計形式,明確分工,力爭創作出富有特色的節日稿件。同時,他們圍繞稅費優惠、熱點難點、便民辦稅、新政實施等專題,分成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創作小組,調集資源,集中攻關,繼續致力于探索、實踐,以創新、專業的服務打造原創精品。
未來的納稅服務,任重道遠。中稅答疑的內容服務,永遠在路上,永遠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