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實施,標志著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此邁入法治化軌道。近年來,陜西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在服務黃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過程中聯合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山西4個省(自治區)簽訂協議,共抓大保護,共謀大發展,不斷擦亮稅收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底色。
清污去濁,黃河展新顏
“稅務部門對環保稅減免政策解讀十分到位,既有典型案例分析,又有疑難問題解答,讓我們對綠色轉型更有信心了。”陜西環保集團(延安)秦宜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地處黃河中游秦晉峽谷西岸的宜川,過去排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水收集管網運行效率不高,污水達標之后就直接排放到河里,再生水循環利用率低。
延安市宜川縣稅務干部多次上門宣傳環保稅相關政策,向企業宣傳“環保水平越高,污水處理越多,享受的稅收優惠也越多”的政策導向,逐步增強了企業的環保意識。隨著更多的排污企業被納入污染防治監管體系,包括秦宜污水在內的多家企業開始采取更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污染物集中標準化處理,節約稅收支出,減少污染物排放。
黃河之“濁”,實為泥沙。經過多年治理,陜西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已從多年前的8.3億噸減少到如今的2.68億噸。
“這得益于攔沙壩的建立。”榆林市府谷縣水利發展有限公司是小河溝攔沙壩的承建方。企業負責人蘇丹告訴記者,為支持水利企業建設攔沙壩,當地稅務部門為企業送政策、送優惠。“稅務部門主動聯系我們,告知我們能夠享受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蘇丹說,“‘真金白銀’的稅費優惠支持,讓企業減了負擔,增了活力。”
如今“黃河舀碗水,半碗是水,半碗是沙”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幾字灣”兩岸連片的經濟林枝繁葉茂,昔日的荒坡披上了綠裝。
以減換加,企業向“綠”而行
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以來,延安市延川縣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37座。
延川縣稅務局第二稅務分局局長魏宏杰介紹,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助力“風光”企業高質量發展,稅務部門主動上門一對一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入戶問計問需,指導退稅辦理。2022年,僅延川隆扶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和延川大禹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收到增值稅留抵退稅529萬元。
“企業所得稅免稅政策和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減免的稅款除了支付融資利息外,還用于日常維護、產能擴展、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延川隆扶光伏發電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電石集團能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黃河流域一家集科、工、貿于一體的大型民營科技企業。走進電石集團,看到的是干凈整潔的花園式辦公區、一塵不染的生產區、清澈見底的清水池……
“外面的煙囪排放的是水蒸氣。”企業負責人王煒告訴記者,“環保稅法實施后,稅務干部多次到廠區宣傳‘多排多征、少排少征’環保稅,我們也不斷加大環保減排資金投入。”從2018年起,電石集團共享受環保稅減免437余萬元,利用這筆資金,企業陸續完成了鍋爐煙氣超低排放改造、蘭炭烘干除塵改造、電石爐凈化系統沉降罐改造等。
稅費負擔的“減法”換來企業轉型的“加法”。環保稅的正向激勵作用,不僅讓黑臭水體難覓蹤跡,也加速了企業研發進程。目前,企業正在建設的蘭炭有機廢水處理項目是國內首個短流程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項目。項目正式啟用后,將從根源上解決蘭炭廢水污染問題。
以稅惠農,村民富起來
高西溝村是黃河“幾字灣”沿岸的一個小村落。過去這里是無人、無草、無樹的黃土高原小山溝,如今這里已高山松柏連成片,水庫碧澈映青山,以蘋果種植為主體的村集體產業讓當地村民富了起來。
然而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因為名氣不大,蘋果銷量不高,村民內心十分焦慮。“眼看樹上的果子不等人,把我們急得團團轉,多虧了稅務部門,專門派人來幫我們想法子,注冊品牌、聯系企業、辦票登記……今年樹上的果子還沒熟透,買家就來果樹地里看了。”村民高乃柱說。2022年,高西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711元,同比增長8.8%,村集體收入達到32萬元,共治共富的生態效益已初步顯現。
渭南市大荔縣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糧倉,大荔冬棗更是以皮薄個大、細嫩酥脆、口感香甜而久負盛名。
“我們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目前每年冬棗的銷售額能達到500萬元—600萬元。”說起合作社近年來的發展之路,財務人員劉娟說,“從稅務登記、發票領用再到后來的政策宣傳、申報輔導、聯系銷路,稅務部門無一疏漏,不但幫助我們精準享受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還讓我們結識更多下游商家。大荔冬棗從‘小作物’變成‘大品牌’,離不開稅務部門的支持。”
近年來,陜西稅務部門立足“村集體+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梳理出相關稅費政策清單,確保稅費優惠政策應享盡享,利用稅收大數據幫助合作社打通產銷供應鏈,實現“果子掛在樹上,訂單紛至沓來”的美好愿景。
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包東紅表示,陜西稅務部門將按照稅務總局部署,當好綠色衛士,落實好綠色稅制,助力黃河流域綠色發展,堅決打贏“幾字灣”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