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型能源發展呈現增長迅速、結構更優的態勢。上半年,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長20.2%,占全部裝機比重46.8%,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從發電量看,上半年新能源發電增長23.1%,占全部發電量的29.5%。山東稅務部門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大局,落實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稅費政策,助力煤電大省向“綠”而行。
光伏熠熠生輝
山東將新能源產業確定為推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產業,把光伏發電作為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山東省光伏裝機6353.7萬千瓦,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
從前顆粒不收的鹽堿地,現在既能發電,又能搞漁業。山東省單體容量最大的“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華潤財金紅光漁業8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在東營市墾利區約2萬畝鹽堿地上建設魚蝦養殖池,在水面上架設光伏組件,形成生態養殖和發電并行的綠色增收模式。較單純的水產養殖,“漁光互補”模式能有效控制水體水溫、pH值等,大幅提高畝產效益。
“項目從2021年開始動工,稅務部門派駐稅務人員全程跟進,開展政策精準輔導。”華潤財金新能源(東營)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寧寧說,“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計享受增值稅留抵退稅及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優惠7600余萬元,資金壓力得到緩解。”
幾百公里外,位于棗莊市的山東泉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加緊施工。生產總監徐葉清介紹,企業布局了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異質結光伏組件等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年產15GW的異質結電池和15GW的光伏組件,實現年銷售收入165億元,帶動更多光伏產業鏈配套項目集聚。“新能源產業前期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今年上半年,單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項就為公司減免稅款676.09萬元,有力支持公司產品研發。”該公司財務負責人李瑩光說。
風電動能澎湃
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海岸線綿長、海域面積廣闊等資源優勢,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數據顯示,山東省海上風電新增規模連續兩年全國第一,累計建成481萬千瓦,至今年底,海上風電裝機總規模有望突破600萬千瓦。
一個圍繞“風”的產業集群正在山東逐步壯大。山東省規劃布局煙臺蓬萊、威海乳山、東營經開區3大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培育了通裕重工、金雷科技、天能重工等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天能重工是國內風電塔筒“四小龍”之一,3年前在廣利港投資建設了年產30萬噸的風機塔筒、單樁及其附屬構件、導管架等產品制造生產線及配套設施。“今年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3990余萬元。”東營天能重工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段春江說,“項目落戶后,稅務部門通過電話、微信、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口聯系,主動解決各種涉稅難題。”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累計享受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稅收優惠3萬余元,享受增值稅留抵退稅3887余萬元。
結合風電企業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大的特點,山東稅務部門依據企業類型、發展階段和行業特點,深入開展大數據分析,提出綜合性、建設性、有分量的意見建議,輔導企業規范足額享受各項稅費紅利。
新型儲能崛起成勢
“綠電”不僅要發得出,更要用得好。山東將新型儲能作為促進新能源發電消納的關鍵一招,推動液流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多元發展。數據顯示,山東省新型儲能規模達521.6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走進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大小不一的液流電池整齊排列,技術人員正在加緊調試產品。該公司是國內唯一同時掌握全釩和鐵鉻兩大液流電池關鍵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少數幾家實現液流儲能系統商業化的企業,在山東、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多地構建了集電堆、電解液和系統集成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布局。
“企業的快速成長與稅務部門的支持密不可分。”公司負責人于沖說,由于公司產業鏈供應鏈較長,上下游潛在稅收風險較大,濰坊稅務部門主動上門輔導稅收政策,幫助企業防范涉稅風險。去年,該公司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079.76萬元,資金壓力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