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財政部重點改革事項落地見效,四川構建涵蓋資金、資產、資源、資本的“大財政”收入管理格局,全面清查資產資源,分類推進盤活利用,2024年全面完成國有資產資源“起底式”清查工作。
一、高位部署系統謀劃,全局“一盤棋”推進
一是高規格推動,構建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貫徹落實關于推進閑置低效資產資源盤活利用的部署要求,建立四川省推進閑置低效資產資源盤活利用協調機制,構建財政廳牽頭抓總、省級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市縣政府分級實施的工作體系,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一盤棋”推進的良好格局。
二是高質量部署,制定系統完備的清查方案。制定印發“1+5”清查方案,“1”即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四川省國有資產資源清查工作方案》,明確清查工作的總體要求、清查任務、責任分工、時間安排和組織保障;“5”即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國有企業資產、土地和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和林草資源等清查實施方案,細化清查范圍和重點、清查基準日、報表口徑、實施路徑和報送要求。
三是高效率保障,實現安全有效的系統支撐。依托現有國有資產資源年報系統,新增清查統計板塊,設計13張匯總表、34張明細表、1400余項審核公式,將原手工填報的自然資源數據“線上化”,實現清查臺賬網上填報、自動審核和動態更新,有效統籌各類國有資產資源夯實數字化管理基礎。
二、明確目標細化舉措,全域“一體化”清查
一是明確清查范圍。明確清查范圍為各級政府擁有的實物、債權、股權等國有資產以及礦產、土地、水利、林草等國有資源。此次清查,摸清了全省3萬余家行政事業單位、1萬余家國有企業的100萬余項資產,管理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是細化清查標準。按照資產資源屬性,差異化設置價值數量、權證登記、賬務核算、使用狀況等清查要素,準確反映各類資產資源狀態。以閑置時長、使用頻率等作為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閑置低效判定標準,以盈利能力、戰略價值等作為國有企業低效無效資產判定標準,以利用潛力、確權情況等作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判定標準,確保清查標準統一、口徑清晰。
三是加強數據審核。堅持系統審核與實地核查相結合,聚焦重要資產與關鍵環節開展現場核查和實地指導,聯合相關部門會商研判,“一事一策”推動解決清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嚴格數據審核比對,通過系統設置審核公式、交叉比對行業數據等方式,累計糾錯7萬余處,有力提升清查數據準確性。
三、編制清單分析利用,全省“一本賬”落實
一是形成清查摸底清單。聚焦土地、房屋、探礦權、基礎設施等13類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土地、房屋、特許經營權、債權等10類企業國有資產,政府儲備土地、未利用礦區、水資源、河道砂石資源、國有林地等8類自然資源,全面梳理排查形成清查摸底清單,將國有資產資源納入“一本賬”進行綜合管理。
二是形成閑置低效清單。對資產,重點關注閑置低效但盤活空間較大的存量土地、房屋、礦權,具有長期穩定收益、適宜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類資產,加大資產清查力度,形成閑置低效國有資產清查臺賬。清查發現,閑置低效資產主要是因歷史遺留問題形成、未及時處置,或受市場影響尚未開發或處置的房屋及土地。
三是形成開發利用清單。對資源,重點關注潛在利用價值較高、未來可開發空間較大、開發利用途徑較為成熟的自然資源,加大資源清查力度,夯實我省可開發利用土地、礦區、水、林草等資源底數。后續可通過合規設立并出讓土地及礦業權、河道采砂權,征收水資源稅,發展林下經濟、開展生態旅游等方式,加大資源開發力度,拓展資源收入空間。
下一步,四川省財政廳將會同相關部門分類別分層次制定盤活利用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各市縣政府探索盤活利用新模式、新路徑、新方法,深度挖掘盤活利用典型案例,在資產盤活、資源開發、產權確權等領域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多元化推進經驗,推動國有資產資源盤活利用工作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