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確定的六五環境日主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在天津,稅務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環境保護稅開征以來,天津應稅污染物當量數持續下降,萬元稅收環境代價(環保稅污染當量數/全稅種稅收收入)降幅達65%。2023年,納稅人申報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大幅下降,全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8年下降40.3%、35.4%,年均降幅分別為9.1%、8.0%。
“京津綠肺”七里海:鑲上產業綠、村民富的“金邊兒”
初夏的天津七里海濕地,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勾勒出一幅煙波浩渺、魚蟹成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七里海濕地素有“京津綠肺”美譽,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質的濕地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古海岸與濕地同處一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是天津市最大的蘆葦產地和重要水產品基地,還是鳥類的天堂,現有鳥類258種,濕地野生植物162種。
然而,十幾年前的七里海,卻是另一番模樣。七里海濕地1992年就被列入國家級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但不合理的開發,使得七里海的“生態存折”一度入不敷出。七里海濕地公園開張納客,鳥類的天堂變成游客的樂園。同時,濕地保護區內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時有發生。一時間,七里海濕地生態承載力亮起“紅燈”,一度呈現出“水干魚凈鴨子飛”的狀態,2017年7月,被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問責。
生態環保“后進生”要迎頭趕上,必須要轉變,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適逢2018年環保稅法實施,天津市稅務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同環保部門、水務部門溝通協作,在水源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生態移民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中,認真落實環保稅政策要求,通過“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機制,倒逼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實現“以稅控污、以稅治污”。
坐落在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廊道區域的天津鴻盛鑫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在環保稅作用下,持續轉變生產發展方式的一個代表。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金屬結構、金屬門窗等金屬制品加工和銷售的企業,鴻盛鑫源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在上環保設備之前,我們公司顆粒物排放濃度曾經達到7.8毫克/立方米,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達到6.2毫克/立方米。”該公司財務負責人李媛媛說,“因為污染排放大,那幾年我們繳納的環保稅還真不少。”
李媛媛表示,為了減輕稅收負擔,也為了在環境保護上盡一份力,公司管理層決定順應綠色發展要求,改造更新減排設備。“近年來,公司不斷進行除塵技術升級,先后投入120萬元更新環保設備,實現供能由煤向電的轉變,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降到幾乎為0,相應的環保稅應納稅額也減少了。”李媛媛說,可喜的是,隨著轉型升級,公司的產品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銷售額從2018年的4380萬元增長至現在的6000萬元。
在七里海周邊,類似鴻盛鑫源這樣的企業還有不少。除了開展環保設備更新升級,有的污染大戶響應政府號召關停搬遷,有的工業企業轉型建設農旅生態產業。伴隨著這些企業的綠色轉型,七里海濕地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綠色顏值”不斷提升。
天津市寧河區農業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方面,寧河著力打造津沽七里海品牌體系,目前年收入突破3億元,全年農業總產值預計達88億元;該區建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3D立體稻田畫——寧和稻香生態園,2023年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名,收入800多萬元……七里海漸漸鑲上了產業綠、村民富的“金邊兒”。
服務與監管并重:6年來查補環保稅稅款及滯納金逾千萬元
作為我國首個明確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稅種,環保稅的重要意義在于完善綠色稅收制度、調節排污者污染治理行為,“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是環境保護稅法明確傳導的理念。
在落實環保稅政策的過程中,天津市稅務部門堅持服務與監管并重,企業有問題絕不姑息,企業遇風險及時提醒,企業應享優惠堅決落實,引導企業主動轉型升級“向綠而行”。
據介紹,為提升環保稅政策落實質效,天津市稅務部門組織稅務干部前往重點環保企業,實地了解核實環保設備的安裝、環保數據的提取、申報環保稅的計稅依據等情況,面對面開展政策咨詢、申報提醒,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便利。此外,天津市稅務部門還運用稅務地理信息應用系統對排污企業基礎稅源信息進行立體化、可視化、動態化管理,構建“環保稅地圖”。
天津華能楊柳青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財務主管表示,作為一家火電企業,公司對綠色低碳轉型有迫切需求,在綠色發展上投入高。“稅務部門多次到企業調研,為企業解決現實問題,對我們幫助非常大。”他介紹,前不久企業的生產設備在停運或開啟階段,會出現含氧量高、排放污染物濃度瞬時較大等情況,導致在線監測數據異常,環保部門和稅務部門反復核實查驗,既耗費了征管力量,又給企業帶來了不少麻煩。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天津市稅務局與市生態環境部門召開專題會議,針對在線監測數據差異問題,立足征管實際,拉長數據周期以沖抵前后差異,既兼顧企業修約行為,又有效降低稅企雙方征納成本,提高了征管質效。
天津市稅務局資源環境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稅務部門積極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住建部門的合作,通過排污許可證、在建工程、污水處理廠、規模化養殖等信息數據,建立《環保稅綠色稅源數據清冊》,跟蹤本地環保處罰案件,發現納稅申報數據異常,及時提請生態環境部門復核。
數據顯示,6年來,天津市稅務部門向生態環境部門在線實時傳遞全量排污企業基礎信息和申報信息等數據11.7萬條;接收生態環境部門在線傳遞污染物排放數據、環境違法處罰信息、監測信息等數據46.2萬條;接收住建等部門傳遞數據0.6萬條,為高效征管提供了數據支撐。得益于數據交換,天津稅務部門6年來共核查環保稅疑點數據近2萬條,查補環保稅稅款及滯納金逾千萬元。
“環保稅是有罰有獎的一個稅種,對企業激勵約束并重。”天津市稅務局資源環境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環保稅開征6年來,天津市有近4000戶次納稅人因低于標準濃度排放,獲得環保稅減免約6億元;今年1月—4月,因低于標準濃度排放,全市企業獲得的環保稅減免比去年同期增加7.2%。2023年,因低于標準濃度排放享受減征環保稅優惠政策的納稅人戶數較2018年同比增長45%。“真金白銀”的稅收優惠增強了企業治污的意愿,鼓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助力企業駛上“綠色發展快車道”。
落實綠色稅制:多稅共治、多策組合,厚植生態底色
環保稅是我國綠色稅制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以資源稅、環保稅、耕地占用稅等“多稅共治”,以系統性稅收優惠政策“多策組合”的綠色稅制體系。
天津市稅務部門在嚴格落實環保稅政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稅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職能作用,全面落實落細綠色稅制,通過差別稅率、稅收優惠等手段,引導納稅人走節約優先、集約利用、低碳環保的發展路線,助力綠色發展和美麗天津建設。
“對于混凝土生產企業,水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節約用水既響應了政府的號召,又減少了水資源稅收負擔,同時也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贏得更多利潤的同時,又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天津眾建混凝土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負責人劉剛介紹。
自水資源稅改革以來,在稅務部門的宣傳輔導下,該公司大力發展節水新技術,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及使用,年取用水量從2019年的15574立方米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6048立方米,節水效應顯著。
據介紹,水資源稅試點改革有效促進天津市用水結構轉變。數據顯示,水資源稅試點改革至今,天津市地表水用水量占比由改革前的88.6%上升至目前的94.6%,地下水占比明顯下降。6年來,全市稅務部門對主動開展污水治理的企業落實資源稅稅收優惠約13億元。目前,全市水資源配置日趨優化,地下水超采量得到有效壓減,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地面沉降面積大幅縮小。
天津祥順建材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火電廠爐灰、爐渣生產混凝土加氣塊的企業。該公司一期項目每年生產的新型環保建材可達30萬噸,產生收益700萬元左右。“稅務部門主動輔導我們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讓企業有了更足的信心和底氣去發展。”該公司負責人鞏墨峰介紹,公司規模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的二期項目已經開始建設,設計產能為年產1.2億塊粉煤灰蒸壓磚,讓更多的爐灰爐渣變成可再利用的建材產品,實現企業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的共贏。
得益于綠色稅收杠桿作用,天津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2023年PM2.5年均濃度41微克/立方米,與2019年相比改善19.6%。優良天數244天,優良天數比率66.8%;水環境質量達到近年最高水平,全市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比例為60%,較2022年同比增加1.7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天津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天津稅務將繼續充分發揮環保稅等綠色稅制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部門協作,提升稅收治理能力,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以實際行動答好新時代生態保護答卷,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水清、土凈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