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經營企業虛開虛抵發票是增值稅管理中的一大頑癥。如何破解難題,實施有效控管?武漢市國稅局研發應用貨物和勞務稅快速預警處理系統,用科技手段遏制農產品經營企業虛開虛抵增值稅專用發票現象,防范了稅收風險,同時給企業帶來了便利。數據顯示,該系統上線半年共監控有問題的納稅人215戶,其中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59戶,涉嫌虛開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10678份,開票金額8.82億元。
“貨物和勞務稅快速預警處理系統剛上線時,我們就鎖定了發票頻繁增量涉嫌虛開的問題。”武漢市洪山區國稅局稅源管理科管理員小王向記者介紹。
去年8月,他根據預警系統提示,發現轄區內一戶紡織類企業存在頻繁增量、領用票量大等異常現象。通過巡查發現,該公司盡管每月按時通過網上申報納稅,但當年累計領取專用發票670份,申報進項稅額全部為農產品銷售發票,開票金額高達4487萬元,且全部是17%的專用發票。他初步判斷該企業存在虛開專用發票的嫌疑,迅速移交稽查部門處理,通過管查聯動,成功破獲一起團伙虛開專用發票案件。
談起這次戰果,小王心里的成就感滿滿的。他說:“過去發現虛開發票的問題,只有通過協查或舉報,才能搜集到零星線索。有了這個預警系統,可以實時、精準捕捉虛開專用發票的問題,真的是事半功倍。”
武漢市國稅局貨物和勞務稅處處長周文福介紹說,專用發票虛開一直是增值稅管理的頭號風險點。去年5月,該局在年度金稅異常數據核查工作中發現,48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共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12678份,開具銷售額9.12億元,銷項稅1.46億元,抵扣農產品進項稅1.41億元,而繳納增值稅僅440萬元,這一異常現象引起該局高度重視。他們立即成立核查組,對這48戶企業的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控開票、發票領用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出三種虛開情形:一是利用農產品發票不稽核比對實施虛開,二是利用申報表部分指標不票表比對實施虛開,三是潛伏期零低申報大量增量實施虛開。該局追根溯源,直指“病灶”:多數法定代表人是外地身份證;打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幌子;租賃經營場所進行一般納稅人認定后轉租;存在“三頭” 在外(進貨在外地、銷貨在外地、委托加工的受托方在外地)情況。
武漢市國稅局對癥下藥,針對虛開專用發票的作案特點,迅速組織研發貨物和勞務稅快速預警處理系統,設計超限量領用專用發票、涉農企業使用專用發票、海關專用繳款書抵扣、申報異常指標和失控發票5個快速預警模塊。系統自動對臨時增量在兩次以上、超限量25份以上納稅人領票量信息、法定代表人是外省,抵扣13%稅率,開具17%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專用繳款書抵扣同比和環比異常等情況進行預警提示,稅政管理部門篩選對象后,下達給稅源管理部門開展巡查,實現快速定位,精準打擊。
“現在,預警系統功能進一步完善,增加了減免退稅和貨運發票代開預警,加強了對一般納稅人發票領用、納稅申報、減免退稅、代開專用發票等環節的后續管控,并對認證時失控發票、認證后失控發票的處理都明確職責,建立起專用發票后續管理的長效機制。”武漢市國稅局總會計師陳彬介紹。
貨物和勞務稅快速預警處理系統上線半年來,5項快速預警模塊共監控有問題的納稅人215戶。對全部走逃的107戶以紡織、皮革虛開發票的納稅人,武漢市國稅局稽查部門和公安經偵部門聯手出擊,已將部分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
武漢市國稅局局長梅昌新表示,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加強專用發票領用后續管理和信息預警,有助于建立制度機制“堵”、巡查評估“追”、專項稽查“打”的控管格局,促進后續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