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稅負在實務中的運用是?
七、增值稅稅負在實務中的運用
1、基本公式
增值稅稅負=應交增值稅/全年不含稅銷售收入 (定義公式)
含稅銷售額=價稅合計金額=不含稅銷售額+稅額=不含稅銷售額*(1+稅率)
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稅額/稅率=價稅合計-稅額
稅額=不含稅銷售額*稅率=稅率*價稅合計金額/(1+稅率)
2、相關公式推導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留抵稅額 (期間、綜合)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進項稅 (單項業務)
有很多人在分析時喜歡按比較全的公式,個人認為,稅負本身是一個相對數,是一個范圍,不是固定值,所以,沒必要把所有的都考慮進去.
推導過程: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進項稅
=銷售收入*稅率-進項稅
又有:應交增值稅=稅負*銷售收入 (根據定義)
所以:稅負*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稅率-進項稅
公式:進項稅=(稅率-稅負)*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進項稅/(稅率-稅負)
引申
進項票額(價稅合計)=銷售收入*(稅率-稅負)*(1+稅率)/稅率
開票額(價稅合計)=進項稅*(1+稅率)/(稅率-稅負)
注意:
1、上述進項稅不包含采購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
2、固定資產的采購進項和處置銷項,都不參與稅負測算,因為不是日常經營活動.
3、由于按稅負計算繳納了增值稅,因此不應該有留抵稅額.
4、實務中,認證抵扣了固定資產進項稅,就有可能產生留抵稅額(當期就是零申報了).
只要按上述公式測算的稅負正常,就沒關系.而且,該留抵稅額也不要參與下期的稅負測算.
3、實際應用
(1)、已知開票額,推算最低需認證多少進項稅(或進項票額)?
進項稅=銷售收入(開票額)*(稅率-稅負)
進項票額=銷售收入*(稅率-稅負)*(1+稅率)/稅率
【例1】:A公司,7月已開出發票價稅合計80萬,必須入賬的未開票收入20萬(價稅合計),則本月銷售額是85.47萬,稅額是14.53萬,7月最低需認證進項發票的價稅合計金額是多少?假設A公司行業的預警稅負是2%.
答:本月需認證最低進項發票價稅合計額=不含稅銷售金額(稅率-預警稅率)*(1+稅率)/稅率
=85.47*(17%-2%)*(1+17%)/0.17
=12.82*1.17/0.17
=88.23萬
(2)、已知進項票(或進項稅),推算最多能開多少發票?
銷售收入=進項稅\(稅率-稅負)
開票額(價稅合計)=進項稅*(1+稅率)\(稅率-稅負)
注意,這里有層意思,是指控制開票,防止多開而多交稅;
【例2】:B公司,8月有進項發票價稅合計100萬,金額是85.47萬,稅額是14.53萬,8月最大能開票價稅合計金額是多少?假設B公司行業的預警稅負是2%.
答:本月開票最大開票額(價稅合計)=進項稅額*(1+稅率)/(稅率-預警稅率)
=14.53萬*(1+17%)/(17%-2%)
=14.53萬*1.17/15%
=113.33萬
注意,如果還有未開票收入,還需減除,余額才是可以開票的金額.
(3)、注意事項
首先別機械、死板.稅負只是一條紅線,不是你削足適履的、非得達到的固定值,真要月月都是相同值,那任誰一看也是假的.每月的變動可以有高有低,控制在30%以內都行.增值稅一般按季測試,所以安排季末數據時,才要求季度總額比較接近紅線,一般的,上下25%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正常值.
另外,固定資產的進項,在實際發生時據實列支就行,不要參與上述計算安排,因為稅局測試時也沒有包含.如果因為固定資產進項大,導致本期甚至連續幾期都是零申報,也不用怕,很正常的.
小規模不存在稅負紅線,沒有這個說法,直接按銷售收入的確認方法確認收入后,按3%的征收率計算繳納.
最后提醒幾點:
(1)、當月認證的,下月初申報時必須抵扣,否則是廢票.
(2)、進項認證的期限是自開票日起180天內,超過了不是不可以抵扣,但得申請,并層報到國家稅務總局.
(3)、再次提醒,不是專票就可以抵扣的,金稅三期下,優先考慮進銷發票的關聯性及與業務的勾稽關系.